形态描述
形态(依据广东标本)
成鸟 头、颈、上背及下体黑色,具深蓝色亮辉,有时微具暗棕色横斑或狭形近白色羽端斑点;下背及尾上覆羽淡黑色,后者具蓝色亮辉;肩及其内侧与翅同为栗色,翅端及内侧次级飞羽较暗褐,显露出淡栗色的羽干。
幼鸟(8, 9月采自广州近郊) 头、颈及上背暗褐色,各羽具白色的羽干和棕色的羽缘;腰至尾上覆羽为棕色和黑色横斑相间状;尾淡黑色而具棕色羽端,中央尾羽更有棕白色横斑;下体淡棕白色,羽干更淡色,胸、胁较暗色,后者具暗褐色横斑;翅同成鸟,但翼下覆羽淡栗色,且杂以暗色细斑。更幼的鸟上体棕栗色,头、颈具黑色条纹,背、翅和尾具淡黑色横斑;喉、前颈杂有斑点;胁具粗阔的横斑。
虹膜深红色(幼鸟者黄褐到淡苍褐色);嘴黑色(幼鸟者角黄色,嘴基及尖端较黑); 脚铅黑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成鸟 头、颈、上背及下体黑色,具深蓝色亮辉,有时微具暗棕色横斑或狭形近白色羽端斑点;下背及尾上覆羽淡黑色,后者具蓝色亮辉;肩及其内侧与翅同为栗色,翅端及内侧次级飞羽较暗褐,显露出淡栗色的羽干。
幼鸟(8, 9月采自广州近郊) 头、颈及上背暗褐色,各羽具白色的羽干和棕色的羽缘;腰至尾上覆羽为棕色和黑色横斑相间状;尾淡黑色而具棕色羽端,中央尾羽更有棕白色横斑;下体淡棕白色,羽干更淡色,胸、胁较暗色,后者具暗褐色横斑;翅同成鸟,但翼下覆羽淡栗色,且杂以暗色细斑。更幼的鸟上体棕栗色,头、颈具黑色条纹,背、翅和尾具淡黑色横斑;喉、前颈杂有斑点;胁具粗阔的横斑。
虹膜深红色(幼鸟者黄褐到淡苍褐色);嘴黑色(幼鸟者角黄色,嘴基及尖端较黑); 脚铅黑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外貌似褐翅鸦鹃,但体较小,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;头至背冬时有淡色羽干纹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) 99.8 329.8 24.2 159.4 181.7 39
(93-120) (301-340) (22-25) (153-174) (160-195) (37-40)
♀♀(12) 153.3 364.6 26.8 170.4 191.4 42.5
(120-167) (332-395) (24-30) (166-181) (162-205) (41-47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) 99.8 329.8 24.2 159.4 181.7 39
(93-120) (301-340) (22-25) (153-174) (160-195) (37-40)
♀♀(12) 153.3 364.6 26.8 170.4 191.4 42.5
(120-167) (332-395) (24-30) (166-181) (162-205) (41-47)
生境信息
生态 栖息环境似前一种,但数量及分布却不如前者之多和普遍,亦较远离于居民点。鸣叫声较尖而清脆,似“kroop kroop kroop”,有时很急促。性机警而更隐蔽,稍受惊动,即奔入密丛深处,甚少见它飞往树上。食物主要为昆虫和其他小形动物。1979年11月11日在广西 岗所见一个鸟胃,内有螳螂2只及大螽嘶头1个;据李小惠(1983),在海南岛所得18个鸟胃,内含物中昆虫(包括蝗虫、蝼蛄、金龟甲、蝽蟓、白蚁等)占91.6%,双壳类及山蚂蟥等占1.3%,植物质占7%,其中以蝗虫所见次数最多。郑作新等(1973)亦报道过在海南这种鸟所食昆虫,占食物总量的90%以上。
此鸟的繁殖,据Ivanov (1961)在云南4月5日以及我们在广东5月和9月均采到幼鸟的情况看,3—8月无疑是产卵期。在广东及海南,小鸦鹃筑巢于茂密的矮植物丛中,有密集芒草生长的灌木丛、矮竹丛中。巢以菖蒲、芒草、其他干草、松针等构成圆球状,结构与褐翅鸦鹃者相似,只体积较小,常置于离地不及1米高的枝桠间。李小惠等(1983)于1964年5月间,在海南昌江县红卫地区采获一巢。它是筑于芒草和飞机草的草丛中,全由芒叶组成,呈椭圆形,结构简单粗糙。巢距地面96厘米。巢的内径为17×11,外径28×20,窝深4,巢高6.5厘米。巢内有3枚卵,呈卵圆形,纯白无斑点。Vaughan et Jones (1913)在广东高要采得一窝卵,大小平均为27.3 ×24.9毫米。
此鸟的繁殖,据Ivanov (1961)在云南4月5日以及我们在广东5月和9月均采到幼鸟的情况看,3—8月无疑是产卵期。在广东及海南,小鸦鹃筑巢于茂密的矮植物丛中,有密集芒草生长的灌木丛、矮竹丛中。巢以菖蒲、芒草、其他干草、松针等构成圆球状,结构与褐翅鸦鹃者相似,只体积较小,常置于离地不及1米高的枝桠间。李小惠等(1983)于1964年5月间,在海南昌江县红卫地区采获一巢。它是筑于芒草和飞机草的草丛中,全由芒叶组成,呈椭圆形,结构简单粗糙。巢距地面96厘米。巢的内径为17×11,外径28×20,窝深4,巢高6.5厘米。巢内有3枚卵,呈卵圆形,纯白无斑点。Vaughan et Jones (1913)在广东高要采得一窝卵,大小平均为27.3 ×24.9毫米。
国外分布
南至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、非洲,包括马达加斯加岛。
国内分布
留居我国安徽南部及长江中下游以南,西至云南西北部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与前一种同,不过个体数量和药酒的产量均逊于前者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小鸦鹃曾一度被分为3个种,即C. toulou, C. bengalensis和C. grillii,近来已被认为是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(参阅郑作新,1976; Mackworthpraed et Grant,1981),这样小鸦鹃就共有10个亚种,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Cuculus toulou F.L.Miiller, 1776, Natursyst., Suppl., 90(模式产地:马达加斯加岛).